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隆冬時節,記者走進海東市平安區沙溝回族鄉沙溝村,只見農戶家堆成小山的小麥粒大飽滿,這滿地的金黃,讓農民們喜笑顏開,愛不釋手。 沙溝村養殖戶馬福有一邊給牛添加青貯飼料一邊給記者數說著幾年來的變化:“依托政府的好政策,我開始養殖能繁母牛,每年基本保持在8-10頭的規模,每年生的小牛3個月齡就可以賣,以現在的市場價格可以賣1.2萬元左右。經過幾年的積累,2018年我蓋起了自己的房子,改善了一家人的住房環境,也提升了生活質量。” 在沙溝村,像馬福有這樣通過自身努力和政策幫扶實現大變化的農戶還有很多。“過去的這五年,是我們沙溝村變化最大的五年,農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整個村的居住條件大幅提升;鄉村公益性崗位的設置,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肉牛養殖、拉面技能培訓讓不能出去打工的人也有了新出路。”沙溝村黨支部書記星生明說。 “送氣接污”鄉村更凈更宜居 初冬,走進沙溝村,只見村巷道兩邊干凈整潔,整齊的房屋外墻上,多出了一根根黃色的天然氣管道,每家屋后都多了煙囪和燃氣表。 “我們村今年剛剛實施送氣接污工程,現在村里有很多村民開始用天然氣做飯、取暖,用不著買煤和備柴草,污水管網接通了,生活污水從原先‘提桶外倒’變成了現在的直接排進下水道,家家戶戶的院子里外都干凈著呢。”沙溝村黨支部書記星生明說,村里通了天然氣后,村民們的生活和城里人差不了多少。 在村民馬生俊家,小院被收拾得干干凈凈。馬生俊說:“得知村里要通天然氣后,特意安裝了地暖,重新鋪了地磚,還在屋子內墻加裝了保溫層。”以前,燒煤把屋里的墻都熏黑了,取暖就得煨炕,剛開始煙熏火燎嗆得人直咳嗽,到后半夜也就冷了,現在用上智能壁掛爐,溫度設定好后,壁掛爐會根據水溫、室溫自動啟動,衛生間也修到了室內,半夜再也不用打著手電筒到室外上廁所了。 馬生俊對記者算過這樣一筆賬:“以前一家人僅冬季取暖就要用2噸多大煤,需要花2000多元,并且只能暖一間房,而用天然氣可以暖上下8間房,全年做飯和取暖的總花費只有3500元左右。” “送氣接污”工程不僅“送”來了天然氣,還“送”走了陳舊的生活方式,接走的是污水,但“接”來的是全村嶄新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質量。 環境美了,村里的顏值靚了,沙溝村正成為“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的好地方。“今天來到村里感到十分親切,每一次回來都能感覺到變化。”正返鄉到村里辦事的村民馬軍說。 抓牢產業村民收入翻幾番 “過去,我們沙溝村村民同樣在田地里刨食,一樣因為收入低而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兒童,如今大家靠一碗拉面,脫了貧致了富。”村民們說起如今的變化,贊不絕口。 記者了解到,沙溝村地處平安區南部16公里處,常住戶為427戶2670人,也是人口較多的大村,最初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7戶193人,全區第二大純回族村。 曾經,馬生德一家因為缺乏資金、技術,一年到頭只能圍著家里的幾畝良田過活,家中又有孩子在上學,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一家人開支,日子過得很艱苦,因此被識別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馬生德通過村里的拉面技能培訓班,擁有一技之長后,就萌生了開拉面館的念頭。沙溝村“兩委”班子了解到馬生德的情況后,紛紛幫他出謀劃策,并幫助他申請了“530”貸款。在沙溝村“兩委”的幫助下,當年,馬生德的拉面館就在河北省廊坊市開業了。 如今,馬生德的拉面館越開越紅火,每年的純利潤可達8萬元。“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村干部們的幫忙,讓我從貧困戶變成了如今的小老板。”說起現在的好日子,馬生德激動地說。 曾經,在沙溝村,像馬生德一樣的貧困戶有57戶193人,相當于一個小村的總長住人口數。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沙溝村村“兩委”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鄉黨委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政策部署,拉面、運輸、沙溝清油、種養殖業、勞務輸出已成為全村致富的支柱產業。在已經脫貧的193名貧困人口中,有120人通過拉面、運輸、養殖產業走上了致富路。 現如今,沙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450元增長到2020年的8648元。全村人均收入也由2014年的7503元增長到2020年的12422元。2017年底,沙溝村的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實現了從“零”到“一”的變化,正在逐年壯大,突破性地達到了13.6萬元。 倡導新風小切口打開大民生 “以前,家里為了孩子娶媳婦,準備20萬元都娶不上一個媳婦。如今,在移風易俗的好政策下,大家的負擔少了很多。”談及移風易俗帶來的實惠,沙溝村村民馬福有說道。 前幾年,借錢結婚、因婚致貧、結婚窮兩代的“天價”彩禮,讓沙溝村的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負債累累。 2019年2月,沙溝村馬福有出嫁女兒,為響應移風易俗的政策,將婚事完全參照《平安區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實施方案》來操辦,為沙溝村移風易俗的推行開了個好頭。但兩家商定婚事時,卻遠沒有這么簡單。早在2018年,兩家就商量好了結婚的事宜,當時兩家約定的禮金是18.5萬元,一直沒有送禮也沒辦婚事。政府推行移風易俗后,馬福有也一直抱著觀望的態度,覺得政府的政策不能真正實施,如果自己早早降了彩禮,總覺得不光彩。沙溝村“兩委”得知情況后,多次上門講解移風易俗的好處,他才改變思想,將彩禮降了。 “其實村民與村民之間都會互相看,所以移風易俗只要實施起來,后面的工作就相對容易推進了。”沙溝村村委會主任馬延民說。 近年來,沙溝村“兩委”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宣傳移風易俗政策,先后開展了沙溝村移風易俗大講堂、“講文明樹新風”系列活動之“移風易俗進寺院”“移風易俗進農戶”宣傳活動,黨員群眾爭當移風易俗“護旗手”,引導廣大村民改變觀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自覺摒棄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和現代文明新觀念,讓新型婚俗理念入腦、入心,營造良好的婚喪嫁娶氛圍。 沙溝村建立紅白理事會,形成紅白事操辦公約。如今,沙溝村基本形成了紅白喜事事前報備、事中干預、事后監管的管理機制,推動移風易俗真正落地見效。截至目前,沙溝村已有28起婚嫁是參照方案標準辦理的,按照每起節約8萬元計算,移風易俗為村民們節約了224萬元。 “省錢也是讓我們增加收入,讓我們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發展,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馬福有說。 “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2020年12月2日,以“家風傳承引領新時代文明實踐”為主題的沙溝村第一屆最美家庭頒獎儀式在村委會舉行。此次活動既肯定了這些平凡家庭的平凡舉動,同時也贏得越來越多的村里人對家風、孝道傳承的重視。正是他們在影響著全村老百姓,積極響應黨的政策,改變落后思想,讓大家與時代同步伐,與世界共命運。 如今的沙溝村已然丟掉束縛,開拓創新,破繭成蝶般迎來了新生活。群眾住上了好房子,改變了落后思想,促生了內生動力,曾經那個沙溝村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