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求各地確保秋季學期安全開學、正常開學、全面開學。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為確保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信息化進程。進入“新常態”后,信息化技術又將如何持續改變中小學傳統課堂?
師生對教育平臺提出智能化新需求
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在線教育需求井噴式爆發,在線教育市場也呈現“風涌之勢”。除了教育機構外,互聯網巨頭也看重這一發展機遇,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均加緊布局教育板塊。其中,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為全國中小學提供在線課堂服務;字節跳動聯合旗下產品與多家教育機構進行合作,開放免費名校名師課程;而騰訊則深耕K12領域,將其產品定位于教輔類“數字助手”,為學校、教育管理者提供數據化平臺,以自身技術平衡線上管理工作和線下教學分工,更大化地發揮雙邊優勢。
雖然疫情期間,在線教育成為K12群體的主流教學形式,但無論家長、學生、老師,還是大部分平臺的基礎建設,都遇到了挑戰。調查發現,在線教育因平臺因承載力有限,無法應對大規模訪問,網路卡頓、掉線、農村網絡信號不穩定等現象時有發生。老師們也遇到了授課過程中無法較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課后無法高效進行作業批改等問題。這些是在線教育的問題,也是老師、學生、家長對教育信息化的新需求。
疫后教育新模式 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發展
英特爾聯手騰訊教育應用平臺發布的《中國在線教育師生教學行為和教學條件研究報告》顯示,學生(家長)理想中的教育平臺前五大特征中,學習資源和學生管控成為兩大核心方向,老師的理想平臺前五大特征則更加分散,學生管控、教學資源、設備操作、智能分析等都是關注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資源的豐富和智能化是K12老師和學生的共同訴求,也就是“更智能”“更豐富”“更綠色”。正如研究報告中騰訊教育應用平臺的洞察:解決在線教育的痛點,助力線上線下融合式教育健康持續發展,要不斷升級在線教育的工具及內容,加快教育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打造以“連接”“內容”“生態”為中心的在線教育平臺。
騰訊教育應用平臺作為在線教輔工具,利用數據和AI能力積極助力線下課堂教學,為老師提供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線下結構化的數據向老師智能推薦符合年級學科的教輔資源,并利用AI能力協助老師對課堂作業進行智能批改,將老師從繁雜的教務工作中釋放出來,以更好地將精力放在優化課堂內容上。同時,還能協助老師分析學情,讓老師能夠準確獲知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此外,教輔平臺還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輔資源,AI個性化推薦服務,讓學生在課后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主學習。
騰訊智能平臺產品副總裁李學朝表示,騰訊希望用他們的智慧及AI能力鉆研到中小學學科中,用AI能力幫助解決教學中或者學習中的一些問題。
比如基于語音識別(ASR)、自然語言處理(NLP)、語音合成(TTS)、文本識別(OCR)等通用AI能力,為老師和學生提供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環節的數據自動化分析服務。這些能力給區域管理者、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多維度、精細化的數據結果解讀,有助于教育數據實現場景化,更能滿足不同場景下不同角色對于數據結果的需求。
在教學上,AI能力能夠為教學提供優質服務,更好地為老師減負,為學生提供智能化的學習輔導。例如騰訊教育應用平臺運用騰訊英語君優質且獨特的口語評測能力和內容資源等教育AI能力,助力英語學科教學科學化、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騰訊曾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建設了南海英語閱讀素養示范區,已經服務了10萬+師生,累計幫助老師完成14萬次的學習管理,幫助學生完成786萬次學習輔導。
在管理上,教育的信息化、數據化是幫助教學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運用數據協助教育管理者分析區域學情,了解、監控教育輿情,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學生過程性評價行為,家校溝通延伸至家庭學習數據等情況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騰訊利用智能教育數據平臺,通過提供數據采集-安全共享-立體呈現-自助分析-預警預測-精準教學等服務,層層遞進,助力上海浦東教育實現了“統管”,為浦東建設智慧教育示范區打下堅實基礎。
線上與線下的雙向融合,將促進教育信息化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學校教育生態,這對于K12教育來說是一次新的契機。